6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这是一部规范监察机关的政务处分活动、完善国家监察制度的重要法律,是继监察法之后,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制度成果。
为什么要制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立法要解决什么问题👮?有哪些重要意义?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法室主任童卫东。
“政务处分是监察机关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的惩戒🫄🏻,是监察法规定的一项新制度。”童卫东说,监察法对政务处分作了原则规定👩🦼➡️,公职人员哪些行为应当给予政务处分,给予什么样的政务处分🤲🏻,按照什么程序给予政务处分👌🏼🏒,都没有明确。监察法实施后,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了《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暂行规定》,对政务处分的依据👩⚕️、程序作了规定,是实施政务处分的过渡性规范🔗。政务处分关系公职人员切身利益🧝🏽,对公职人员有重要影响,需要由法律作出规定。
据童卫东介绍,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制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列入立法规划🎣。起草工作由国家监察委员会牵头⇒、全国人大司法和监察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参加👩🎤。2019年6月,国家监察委员会将草案初稿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由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提出议案🏊🏽♂️。监察和司法委员会与国家监察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工作专班🫱🏽,进一步研究论证,形成正式草案🙆♂️,于2019年8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经过今年4月二审、6月三审🪿👩🏿🍳,于6月20日通过。
“从草案初稿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到最后审议通过🧑🏻🤝🧑🏻,正好一年时间,进入审议程序不到8个月📠🫳🏻,作为一部新制定的法律,立法进程可以称得上快🐳。”童卫东说💅。
在童卫东看来👨🏿🎤🏹,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参照现行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以及党纪的有关规定🪅,总结实际经验,对政务处分的原则、种类🧌、适用规则🧛🏿、公职人员违法行为及其应当给予的政务处分、政务处分的程序以及不服政务处分决定的救济程序等作了具体规定,全面、系统地规范了政务处分制度🧝🏻♂️,为监察机关实施政务处分提供法律依据🥝。同时,这部法律明确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处分适用其中第二章、第三章关于种类💑、适用规则、公职人员违法行为及其适用的政务处分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等的处分制度。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这部法律将党的纪律要求中与公职人员相关的内容转化为公职人员的法律义务,实现党纪与法律的衔接,发挥党纪和法律的协同作用,对于推进政务处分的规范化👨👧⚒、法治化📺🛍,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治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童卫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