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出版的第10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文章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文章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𓀑。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不断壮大实体经济,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文章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要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有些资本野蛮生长,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文章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必须加强战略谋划,及早作出调整,确保供给安全。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优化海外资源保障能力。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提高油料😘、大豆产能和自给率。
文章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坚持底线思维🧗,发挥好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着力避免发生重大风险或危机。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要依法合规,压实责任🧏🏼♂️,强化能力建设🥀🙎🏼♂️,有充足资源➿,各方广泛配合,提高跨市场跨行业统筹应对能力。
文章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定不移,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科学考核,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统筹做好“双控”、“双碳”工作🪒,防止简单层层分解。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习近平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进入新发展阶段🧔🏿𓀑,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这里👳🏻♂️,我重点讲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是各国都面对的重大问题👩🏿🎓。一些西方国家在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长期存在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有的拉美国家收入不算高,但分配差距很大🔪。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过去我们是低收入水平下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后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同时收入差距也逐步拉大👰♀️,一些财富不当聚集给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带来了风险挑战。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路子应当怎么走?我们正在进行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发挥其就业主渠道作用。要吸取一些西方国家经济“脱实向虚”的教训🙍,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切实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
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要发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提高精准性🧑🏼🏭🔂。要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但不能搞道德绑架式“逼捐”。
要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促进共同富裕,不能搞“福利主义”那一套。当年一些拉美国家搞民粹主义🍧🌌,高福利养了一批“懒人”和不劳而获者,结果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长期不能自拔𓀅。福利待遇上去了就下不来了,搞超出能力的“福利主义”是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不吊高胃口、不空头许诺。
第二个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设想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搞市场经济🔰,当然也就无法预见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资本。列宁💎🤚🏿、斯大林虽然领导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但当时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没有遇到大规模资本问题。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既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形态的资本👩🏼🔧🍱。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固然有很多不同,但资本都是要追逐利润的。“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我们要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近年来💆🏻,由于认识不足、监管缺位✣😑,我国一些领域出现资本无序扩张,肆意操纵,牟取暴利🤷🏽。这就要求规范资本行为,趋利避害,既不让“资本大鳄”恣意妄为,又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
实际工作中♏️↪️,要抓好以下几点。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红绿灯”适用于道路上行驶的所有交通工具,对待资本也一样,各类资本都不能横冲直撞。要防止有些资本野蛮生长🙍🏽♀️。要反垄断、反暴利、反天价、反恶意炒作、反不正当竞争🪽😌。要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资本活动要依法进行。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资本有序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要抓紧完善🟤👠,已有法律法规的要严格执法监管。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第三个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必须加强战略谋划🤾🏻♀️,及早作出调整,确保供给安全🦇。
要坚持节约优先🙍♂️。“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在生产领域,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加快制造业技术改造,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在消费领域,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深入开展“光盘”等粮食节约行动,广泛开展创建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行动。
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要加大勘查力度,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要明确重要能源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发挥国有企业支撑托底作用,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要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在关键时刻发挥保底线的调节作用👫。要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扩大国内固体废弃物的使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2022年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海南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向村民们挥手致意。
要优化海外资源保障能力。要以互利共赢的方式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有效防范对外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加强同有关国家的能源资源合作,扩大海外优质资源权益。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农产品供给安全问题。从最新的国土调查结果看👰🏽,耕地面积还在减少,一些地方的基本农田不种粮食种果树,或者其他高附加值作物。我反复讲,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提高油料🤛🏿、大豆产能和自给率。
第四个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效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𓀁、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考验🩴。现在,我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很多𓀒,但总体可控🥠🫗。要坚持底线思维。古人说🧑🏿🎓:“祸几始作🪩,当杜其萌;疾证方形,当绝其根。”我们要发挥好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见微知著🧑🏻🤝🧑🏻,抓早抓小,着力避免发生重大风险或危机。
前一阶段🥃,我们有效处置了影子银行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同时,也要看到,新的风险仍在发生,“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不断。分析这些现象,有几个重要原因🙎🏽♀️。一是长期累积的结果。“三期叠加”影响还没有结束,前期风险仍要消化。二是监管能力和制度缺陷☕️。对金融杏盛公司治理问题严重失察,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不适应。对地方债务管理松弛🧑🏽🚀,有的地方变相违规举债,债务负担持续增加。三是借债人野蛮行为。一些大企业盲目冲动,非理性多元化扩张,过度依赖金融杠杆,产业资本过度进入金融行业‼️。一些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违法违规经营管理金融企业,存在内部人控制🧑🏿🦱、大股东操纵,财务造假👊🏻,大肆挪用资金。四是官商勾结和腐败行为。一些金融杏盛负责人和政府官员失职渎职、贪污腐败、中饱私囊👭🏻,慷国家之慨,造成重大损失。五是经济周期变化🏄🏻。经济增速下行使原本隐藏的各类风险水落石出💊,局部风险引发系统风险的概率加大🏏,以企业资不抵债为特征的风险突出。
下一步,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要依法合规,加强金融法治建设,探索建立定期修法制度。要压实责任,“谁家孩子谁抱”,压实地方党政同责🙀,负责属地维稳和化解风险;压实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纪检监察等部门责任🫱,按照各自职责推动风险化解;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制定可行的风险化解方案📎。要强化能力建设,提升监管科技水平,补齐监管短板,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要有充足资源👩🏽🚀,抓紧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和行业保障基金在风险处置中的作用,研究制定促进金融杏盛兼并收购和化解不良资产的支持政策。地方要主动盘活存量资产,化解风险。企业股东要首先承担风险损失🪛,直至股本清零。要各方广泛配合🏬,金融业建立一体化风险处置机制,充分授权,统筹协调,提高跨市场跨行业统筹应对能力𓀓。
对一些房地产企业的风险要格外重视。各地要切实担起责任、强化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第五个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搞“碳冲锋”,有的搞“一刀切”、运动式“减碳”🕍,甚至出现“拉闸限电”现象😚,这些都不符合党中央要求🥋。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脱离实际🧖♂️。如果传统能源逐步退出不是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减污降碳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3日上午〽️,习近平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乙二醇项目现场考察🩳。
我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对“双碳”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党中央已经出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批准了碳达峰行动方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定不移,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要立足国情💁🏼,以煤为主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实现碳达峰必须立足这个实际💎。在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加快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要科学考核,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做好“双控”🧘、“双碳”工作,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要确保能源供应🧛🏼,实现多目标平衡🫄🏽🕕,多渠道增加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决不允许再次发生大面积“拉闸限电”这类重大事件🤽🏻。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促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改革👨👩👧👦,加强国际合作,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2月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